Skip to content

老鼠人

最近幾年,在內地的年輕人之間悄然流行起一個詞:「老鼠人」。這個詞形容的是那些窩居在狹小出租屋內,日夜顛倒地生活著,靠著便宜的外賣維持生命,幾乎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年輕成年人。他們年齡大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,本該是充滿活力、渴望實現理想的年紀,但他們卻選擇了一種安靜、低欲望的生活方式。

從表面上看,這樣的生活或許顯得消極、甚至讓人有點難以理解,但若我們更深入地了解,會發現這群年輕人並非真的懶惰或自暴自棄。他們只是疲倦了——疲於追趕現實,疲於面對不斷落空的期待,於是選擇了退一步,縮回到這個令他們覺得相對安全的角落裡。
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現象可以用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來解釋。心理學家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認為,當人反覆經歷自己無法控制的失敗與挫折時,就會逐漸喪失主動去改變現狀的信念。許多「老鼠人」並非從一開始就失去了信心,他們可能也曾嘗試過努力打拼,但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們:「你做不到,你改變不了。」久而久之,他們不再奮力掙扎,而選擇了退回到這個內心相對平靜的狀態。

與此同時,他們的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也在逐步下降。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指出,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務的信心,會極大地影響行動的意願。這些年輕人曾經充滿自信、相信努力就會成功,但在經歷過數次求職失敗、社會內卷、職場碰壁後,他們逐漸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,最終索性放棄了繼續嘗試。

除此之外,當今社會盛行的比較心理也對年輕人造成了巨大壓力。心理學的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認為,人們總是傾向於透過與他人比較,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與成功。而在現今的社會媒體時代,每個年輕人隨時打開手機,都會看見其他人所營造出來的美好生活:高薪的工作、優越的物質條件、穩定的感情關係。當這些表面光鮮亮麗的「人生贏家」不斷映入眼簾時,年輕人內心會不自覺地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,進而加深他們內在的焦慮與挫敗感。越是看到別人的成功,他們就越感覺到自己的失敗與不足,最終使他們寧願封閉自己,選擇躲藏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,避免繼續受到現實與比較所帶來的傷害。

事實上,如果回溯到這一代年輕人的青少年時代,就會發現如今的「老鼠人」現象並非偶然。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,到處瀰漫著「只要努力就會成功」的氛圍。父母、老師、社會都告訴他們,只要考上好大學、有高學歷,未來就一片光明。然而,等他們真正步入社會,才驚覺現實並不如當初想像般美好,高學歷變得普遍,職場競爭更為激烈,這種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巨大落差,使他們從奮鬥者逐漸變成消極的「躺平族」,甚至更深一層地走向「老鼠人」的狀態。

與之前的「佛系」、「躺平」、「擺爛」相比,「老鼠人」的生活更加徹底且絕望。不僅僅是放棄了競爭,更是放棄了基本的生活規律。他們居住的房間常常混亂不堪,毫無生機,生活作息日夜顛倒,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他們內心深處的迷惘與絕望。

若這種現象繼續蔓延,對個人而言,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,如焦慮、抑鬱,甚至社交孤立,讓他們在自我封閉中逐漸喪失自我價值與信心。生理上也會因為長期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而受到負面影響,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。

對社會而言,這群年輕人若持續處於退縮狀態,將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直接影響。作為社會的主力軍,他們的退出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創新力與活力。同時,上一輩與這一代年輕人之間的隔閡也會加深,他們或許難以理解年輕人的狀態,誤解為懶惰或不負責任,使代際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。

但話說回來,這樣的現象並非沒有轉機。報導中就提到,有不少網友呼籲政府出台具體政策,協助這群年輕人重返社會。從心理學角度看,若能提供適當的心理輔導、職業培訓,並且透過社區與社會支持網絡來重建他們的自我效能感,或許能夠幫助這些年輕人重新找回生命的熱情與動力。

事實上,「老鼠人」並非一種個人選擇或品格缺陷,而更像是這個時代的某種病徵。面對現實的嚴酷,他們選擇退後一步,並非全然放棄,而是在嘗試一種自我保護。因此,我們更需要的或許是同理心、理解與接納。若社會能更溫柔地看待他們,給予實際的支持與幫助,相信這群年輕人仍能走出自我封閉,重新融入社會,找回屬於自己的價值與位置。

畢竟,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迷惘。與其責備或輕視,不如試著理解與接納,攜手努力,為這群年輕人創造一個更加友善與溫暖的社會環境。唯有這樣,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走出困境,重新綻放屬於他們的光芒。

林木人

可以選擇不做老鼠人